中国古代史
1、史前时期
1.1、中国人种起源及生存环境
人类进化链环的各个阶段,在中国境内大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遗址。
- 直立人: 西侯度人(山西,180万年前)、元谋猿人(云南,170万年前)、蓝田人(陕西,115-70万年前)、北京猿人(70-23万年前)
- 早期智人 (古人):长阳人(湖北,距今19.5万年)、丁村人(山西,距今20多万年)、大荔人(陕西,距今20-15万年前)
- 晚期智人(新人):猿类特征已经退化,体质特征接近现代人。柳江人(距今5-4万年,广西),河套人(距今5-3.7万年,内蒙古),山顶洞人(距今3万年,北京)
1.2、中国境内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
在考古学上,根据人类使用工具的进化程度不将历史划为:石器时代 (旧石器时代,新石器时代) -> 青铜时代 -> 铁器时代
- 旧石器时代:距今250万年-1万年,特点是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,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,相当于人类历史上的原始人阶段
- 新石器时代:距今1万-5000年,氏族公社时期,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,特点是使用磨制石器,能够制造陶和纺织,发明农业和畜牧业,有固定生活来源,不再依赖采集为生。(大汶口文化,红山文化,良渚文化,大溪文化,河姆渡文化,龙山文化)
2、夏商周三代文明
2.1、夏王朝
2.1.1、夏朝年表
夏朝(约前2070年-约前1600年,470年)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中原部族世袭制朝代
序号 | 姓名 | 在位时长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
1 | 禹 | 前2071-前2027(45年) | 涂山大会,铸造九鼎,象征九州,第一次有了国家的概念 |
2 | 启 | 前2026-前1988(39年) | 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,击败了有扈氏的反抗 |
3 | 太康 | 前1987-前1984(4年) | 不理朝政,被有穷氏后羿夺权,太康失国,实际在位2年 |
4 | 仲康 | 前1983-前1977(7年) | 后羿专权,仲康反抗失败被软禁,抑郁而终 |
5 | 相 | 前1976-前1949(28年) | 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自刎,大臣寒浞杀后羿夺权 |
6 | 少康/杜康 | 前1908-前1888(21年) | 相的遗腹子,攻杀寒浞,复国,少康中兴 |
7 | 季杼 | 前1887-前1871(17年) | 参加过复兴夏朝的战争 |
8 | 槐/帝芬 | 前前1870-前1827(44年) | |
9 | 芒 | 前1826-前1769(58年) | |
10 | 泄/帝降 | 前1768-前1753(16年) | 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|
11 | 不降 | 前1752-前1705(48年) | |
12 | 扃 | 前1704-前1684(21年) | |
13 | 廑(jin) | 前1683-前1676(8年) | 夏国开始衰落 |
14 | 孔甲 | 前1675-前1667(9年) | 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|
15 | 皋 | 前1666 -前1664(3年) | |
16 | 发 | 前1663-前1645(19年) | 各方诸侯已不来朝贺 |
17 | 桀 | 前1644-前1592(53年) | 暴君,被商汤灭,亡国 |
2.1.2、夏王朝的文献和史事
目前关于夏王朝的主要文献资料来源于《史记·夏本纪》和《尚书》及《诗经》的部分记载。
夏王朝始于禹。尧舜禹的禅让到禹时,发生了根本的变化。禹传位于其子启,确立了嫡子世袭制度。据《夏本纪》的材料,禹开始以天下授益
就在传位于启不久,这个部落联盟中的有扈氏部族“不服”,向启提出了挑战。启伐之,大战于甘,有扈氏被灭。
夏后帝启死后,子太康立。太康时失国,太康崩,弟中康立,是为帝中康。中康生子相。相时受到东夷族有穷氏(其首领为善射的羿)的压迫,在与有穷氏的战争中,夏王相被杀,但他的儿子少康最终取得胜利,这就是“少康复国。
2.2、商王朝
2.2.1、商朝年表
商朝(约公元前1600年-约公元前1046年,554年)
序号 | 姓名 | 别名 | 在位时长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商汤 | 天乙 | 前1600年-前1588年(13年) | 开国君主 鸣条之战 |
2 | 商哀王 | 外丙 | 前1587年-前1586年(2年) | |
3 | 商懿王 | 仲壬 | 前1585年-前1582年(4年) | |
4 | 商太宗 | 太甲 | 前1582年-前1570年(13年) | |
5 | 商昭王 | 沃丁 | 前1570年-前1541年(29年) | |
6 | 商宣王 | 太庚 | 前1541年-前1516年(25年) | |
7 | 商敬王 | 小甲 | 前1516年-前1499年(17年) | 商朝始衰 |
8 | 商元王 | 雍己 | 前1487年-前1476年(12年) | 诸侯不来朝 |
9 | 商中宗 | 太戊 | 前1486年-前1412年(75年) | 小国又纷纷归顺,商朝中兴 |
10 | 商孝成王 | 仲丁 | 前1418年-前1408年(13年) | |
11 | 商思王 | 外壬 | 前1407年-前1398年 (10年) | 九世之乱 |
12 | 商前平王 | 河檀(dan)甲 | 前1397年-前1389年(9年) | 迁都河南内黄 |
13 | 商穆王 | 祖乙 | 前1388年-前1370年(19年) | |
14 | 商桓王 | 祖辛 | 前1369年-前1356年(16年) | |
15 | 商僖(xi)王 | 沃甲 | 前1355年- 前1336年(20年) | |
16 | 商庄王 | 祖丁 | 前1335年- 前1327年(9年) | |
17 | 商顷王 | 南庚 | 前1326年-前1321年(6年) | 国都由庇(山东郓城)迁奄(山东曲阜) |
18 | 商悼王 | 阳甲 | 前1321年- 前1314年(8年) | |
19 | 商世祖 | 盘庚 | 前1313年-前1286年(28年) | 迁都殷(河南安阳) |
20 | 商章王 | 小辛 | 前1285年- 前1272年(14年) | |
21 | 商惠王 | 小乙 | 前1271年- 前1251年(21年) | |
22 | 商高宗 | 武丁 | 前1250年- 前1192年(59年) | 武丁中兴 |
23 | 商后平王 | 祖庚 | 前1191年-前1180年(12年) | |
24 | 商世宗 | 祖甲 | 前1180年-前1160年(20年) | |
25 | 商甲宗 | 廪(lin)辛 | 前1159年-前1156年(4年) | |
26 | 商康祖 | 庚丁 | 前1155年- 前1147年(9年) | |
27 | 商武祖 | 武乙 | 前1147年-前1113年(35年) | |
28 | 商匡王 | 文丁 | 前1112年-前1102年(11年) | |
29 | 商德王 | 帝乙 | 前1101年- 前1076年(26年) | |
30 | 商纣王 | 帝辛 | 前1075年-前1046年(30年) |
2.2.2、商朝建立及迁徙过程
商朝兴起于夏朝的东方,即黄河中下游,为子姓。其始祖名契,契母简狄是属于有戎的后代。传说是吞玄鸟之蛋而生契,这就是《诗经·商颂· 玄鸟》中的菩名诗句: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。”无疑,商人是以鸟为图腾的。商人逐渐西迁,从契到成汤历十四代王,共移徙八次。到汤时西进逼近夏人所居,终于灭掉夏王朝而建立商朝,都于毫(其地理位置尚存争议,或说商丘,或说偃师)。据史载,商汤立国之后,商人仍“不常厥邑”,又有五次迁都,历史上有“前八后五”的说法。到第二十代王盘庚时,他说服并胁迫商贵族再次迁徙,最终将商朝的都城固定下来,这就是目前所知的殷墟(河南安阳)。
2.2.3、商朝政治体制
商周王朝都是世袭王权制,政权掌控在王手,商王在甲骨文中称为“余一人”。商代前期还处在兄终弟及的状态,后期转变为父死子继制度。商王朝的主要官员分为臣、将军和史官(包括巫人、贞人(占卜者)和祭司等)三大类
2.3、周王朝
周朝(前1046年—前256年,791年),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
2.3.1、西周年表
序号 | 谥号 | 姓名 | 在位时间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周文王 | 姬昌 | 公元前 1110 年-前 1061 年为西伯(50 年) | 创《周易》 寿命 97 |
2 | 周武王 | 姬发 | 公元前 1060 年-前 1046 年为西伯(15 年)公元前 1046 年-前 1043 年为周王(4 年) | 孟津观兵 牧野之战 灭商建周,定都镐京(西安) |
3 | 周成王 | 姬诵 | 公元前 1042 年-前 1021 年(22 年) | 成康之治 周公摄政 迁都洛邑(洛阳) |
4 | 周康王 | 姬钊 | 公元前 1020 年-前 996 年(25 年) | |
5 | 周昭王 | 姬瑕 | 公元前 995 年-前 977 年(18 年) | |
6 | 周穆王 | 姬满 | 公元前 976 年-前 922 年(55 年) | |
7 | 周共王 | 姬繄扈(yihu) | 公元前 922 年-前 900 年(23 年) | |
8 | 周懿王 | 姬囏(jian) | 公元前 899 年-前 892 年(8 年) | 迁都槐里(兴平市) |
9 | 周孝王 | 姬辟方 | 公元前 891 年-前 886 年(6 年) | 非子封秦 |
10 | 周夷王 | 姬燮(xie) | 公元前 885 年-前 878 年(8 年) | 煮杀齐哀公 |
11 | 周厉王 | 姬胡 | 公元前 877 年-前 841 年(37 年) | 贪图财利 |
共和(一说为共伯和摄行天子政) | 公元前 841 年-前 828 年(14 年) | |||
12 | 周宣王 | 姬静 | 公元前 828 年-前 783 年(46 年) | |
13 | 周幽王 | 姬宫湦 | 公元前 782 年-前 771 年(12 年) | 烽火戏诸侯(存疑) |
2.3.2、东周年表
西周末年,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而废黜申后及太子宜臼,立褒姒为后,并立其子伯服为太子,引起申候的叛变。申候引犬戎政入关中,杀死幽王。于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东迁至洛邑,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东周。
序号 | 谥号 | 姓名 | 在位时间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周平王 | 姬宜臼 | 公元前 770 年-前 718 年(53 年) | 迁都洛邑列秦诸侯春秋之始 |
2 | 周桓王 | 姬林 | 公元前 718 年-前 697 年(22 年) | |
3 | 周庄王 | 姬佗 | 公元前 697 年-前 682 年(16 年) | 平定王子克之乱 |
4 | 周釐王 | 姬胡齐 | 公元前 682 年-前 677 年(6 年) | 齐桓称霸 |
5 | 周惠王 | 姬阆 | 公元前 677 年-前 675 年第一次在位(3 年)公元前 673 年-前 652 年第二次在位(22 年) | 五大夫作乱 |
6 | 周废王(篡位) | 姬颓 | 公元前 675 年-前 673 年(3 年) | 叛乱称王,后兵败遭杀 |
7 | 周襄王 | 姬郑 | 公元前 652 年-前 619 年(34 年) | |
8 | 周顷王 | 姬壬臣 | 公元前 619 年-前 613 年(7 年) | |
9 | 周匡王 | 姬班 | 公元前 613 年-前 607 年(7 年) | 赵盾事件 |
10 | 周定王 | 姬瑜 | 公元前 607 年-前 586 年(22 年) | 赵氏孤儿 |
11 | 周简王 | 姬夷 | 公元前 586 年-前 572 年(15 年) | |
12 | 周灵王 | 姬泄心 | 公元前 572 年-前 545 年(28 年) | |
13 | 周景王 | 姬贵 | 公元前 545 年-前 520 年(26 年) | 数典忘祖 |
14 | 周悼王 | 姬猛 | 公元前 520 年-前 520 年(1 年) | |
15 | 周敬王 | 姬匄 | 公元前 520 年-前 475 年(46 年) | |
16 | 周元王 | 姬仁 | 公元前 475 年-前 473 年(3 年) | 周元王开始为战国时期 |
17 | 周贞定王 | 姬介 | 公元前 473 年-前 441 年(33 年) | |
18 | 周哀王 | 姬去疾 | 公元前 441 年-前 441 年(1 年) | |
19 | 周思王 | 姬叔 | 公元前 441 年-前 441 年(1 年) | 在位仅五个月,即被弟弟姬嵬杀死 |
20 | 周考王 | 姬嵬 | 公元前 441 年-前 426 年(16 年) | 叔弑兄篡位 |
21 | 周威烈王 | 姬午 | 公元前 426 年-前 402 年(25 年) | 三家分晋 |
22 | 周安王 | 姬骄 | 公元前 402 年-前 376 年(27 年) | |
23 | 周烈王 | 姬喜 | 公元前 376 年-前 369 年(8 年) | |
24 | 周显王 | 姬扁 | 公元前 369 年-前 321 年(49 年) |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商鞅变法 |
25 | 周慎靓王 | 姬定 | 公元前 321 年-前 315 年(7 年) | |
26 | 周赧王 | 姬延 | 公元前 315 年-前 256 年(60 年) | 债台高筑 降秦昭襄王 |
2.3.3、甲骨文和金文
- 甲骨文
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甲骨上的古文字。从出土实物来看,绝大多数为契刻,仅少数是书写的。甲骨文的“甲”指的是龟甲,多为腹甲:“骨”指的是兽骨,以牛肩脚骨为主,还有少量的牛肋骨、鹿头骨、牛头骨、人头骨、虎骨等
殷墟甲骨文的出土,说明了商代历史的可靠性,成为了研究商代历史最主要的资料。金文的出现则大大拓展了周代历史的研究领域,丰富了对周代历史的认识。甲骨文和金文,是研究商周历史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
- 金文
金文就是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,它与商代甲骨文之间有直接的承关系。西周金文的内容,包括战争、祭祀、外交、土地和人畜买卖等。金文主要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上。保守地估计,中国使用青铜的时间大约有1500多年,即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,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“青铜时代”
2.3.4、周朝政治体制
周代的政治体制,与商人有某些共同之处。周王是最高的世袭统治者,他自称“天子”
西周王朝的直接统治限于王畿内,也就是《诗经》的“王风”部分;其王畿外的统治则是通过分封制度来实现的,即《诗经》中的十五“国风”部分
2.3.5、周代的几种制度
周初灭商不久,对商人后裔实行一种由周人亲戚统领管理的相对自治统治,谓之“疆以周索”,又把商人中心区域分成邶(bei)、庸、卫三部分,分别派周武王弟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去监管,这就是历史上的“三监”。但是周武王去世后,三监对周公摄政不满于是与殷人后裔联合起来反叛周王朝。周公便带兵东征,经过几年的战争之后,平服了这场叛乱,杀掉了武庚和管叔,并将蔡叔和霍叔加以流放。史称“周公东征”
周公东征后,周人便实行分封制度,力图通过“封建亲戚”的办法,实现“以藩屏周”的政治效果。这场大规模的分封,受封的对象主要是三类:是同姓子弟,二是异姓的功臣,三是先王后裔
3、春秋战国
3.1、春秋五霸
春秋时期,周王室衰微,诸侯蜂起并作,史称诸侯上千个,实际可考者只有一百四多个,而实力较强的也只有郑、齐、晋、秦、楚、吴,另外还有宋、鲁、陈、蔡、燕等国。在《春秋》《国语》中,主宰当时历史舞台的,按顺序主要是郑、齐、晋、秦、楚、吴、越等,他们分别建立自己的霸业。
春秋五霸的几种说法:
其一,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。
其二,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宋襄公和楚庄王。
其三,也有人认为,五霸实际只是一种虚指,并无实数
3.2、战国七雄
“ 战国”之名,在当时就有了,它是指七国争战而言,而不是指那个时期。战国时期的最大特征,就是战争,主要是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七国之间的战争。其实,战国时期不止以上七国,还有为数为少的小国,如鲁、周、中山、宋等,都是在战国时期才渐被灭掉的。
3.3、齐魏桂陵之战
经过一系列改革,魏国强大起来,成为战国时最早显露出统一天下雄心的强国。
354BC ,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,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(今河北邯郸),赵国向盟国齐国求救。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,于是命田忌为主将,孙膑为军师,率兵8万去救赵国。齐国主将田忌接受孙膑的建议,直捣魏都大梁(今开封),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“释赵而自救”。等庞涓回兵时,在桂陵(有河南长垣、封丘和山东荷泽等异说),设伏截击,大败魏军。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围魏救赵”,通过短短几天,擒获庞涓,后庞涓得脱(一说被释放)。此役使得强大的魏国的霸权上大受折损,也使齐国的军事和政治威望大大提高
3.4、逢泽之会
桂陵之战虽使魏国受到重创,但魏国仍然逐步扭转战局,后攻破了赵都邯郸,并且于前352 年地襄陵(今河南睢阳)打败齐、宋、卫三国联军。
344BC ,魏惠王因国力强盛,自称为王,在逢泽(今河南开封市南)邀集秦、宋、卫、邹、鲁等国参加会盟,并带头朝见周天子,成为七国中最先称王的,由此确立了战国中期魏国在列国间的统治地位。秦国在卫鞅的建议下承认魏的霸主地位,将其锋芒引向楚、齐
3.4、齐魏马陵之战
两年后( 342BC ),魏国伐韩,包围了韩都新郑。韩昭侯求救于齐,齐派田忌为帅、田朌为副、孙膑为军师伐魏救韩,率军经曲阜、亢父 ( 今山东济宁 ), 由定陶进入魏境 , 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 ( 今河南民权 ) 。
魏军闻讯 , 忙弃韩回救。 341BC ,魏惠王派庞涓为将,太子申为上将军,随军参与指挥,欲与齐军决一死战。此次齐军以“减灶之法”诱敌,在马陵(一般认为在今山东范县西南,还有山东鄄城县东北、濮县等多种说法)设伏。“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”,大败魏军,魏太子申被擒,庞涓自杀。从此魏国一蹶不振。
魏国败于马陵之后,国力渐衰。受到齐、秦、赵的夹攻。 340BC 魏国派公子卬与秦国的商鞅交战,试图争夺河西(今山、陕交界的黄河南段以西一带),结果大败于商鞅,公子卬被俘
3.5、徐州相王
魏在齐秦的夹攻中累遭惨败,梁惠王不得不采取惠施“变服折节而朝齐”的建议,于 334BC 率领韩昭侯等小国君主,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,尊其为王,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,此即所谓“徐州相王”,说明了关东六国内部的暂时均势。
4、秦国
4.1、秦朝年表
序号 | 谥号 | 姓名 | 在位时间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非子 | 嬴非 | 前900年-前858年(43年) | 因善于养马,得到周孝王的赏识,获封秦地,成为秦国始封君 |
2 | 秦侯 | 嬴侯 | 前857年-前848年(10年) | |
3 | 秦公伯 | 嬴伯 | 前847年-前845年(3年) | |
4 | 秦仲 | 嬴仲 | 前844年-前822年(23年) | 被周王任命为西我大夫,后战死 |
5 | 秦庄公 | 嬴其 | 前821年-前778年(44年) | |
6 | 秦襄公(立为诸侯) | 嬴开 | 前777年-前766年(12年) | 看秋时期秦国第一任因君,辅平王东迁 |
7 | 秦文公 | 嬴康 | 前765年-前716年(50年) | 迁都汧渭之会(千河和渭河交界) |
8 | 秦静公(秦竫公) | 嬴鼎 | 未即位 | |
9 | 秦宪公(秦宁公) | 嬴立 | 前715年-前704年(12年) | |
10 | 秦出子 | 嬴曼 | 前703年-前698年(6年) | |
11 | 秦武公 | 嬴说 | 前697年-前678年(20年) | |
12 | 秦德公 | 嬴嘉 | 前677年-前676年(2年) | 迁都雍城 |
13 | 秦宣公 | 嬴恬 | 前675年-前664年(12年) | |
14 | 秦成公 | 嬴载 | 前663年-前660年(4年) | |
15 | 秦穆公 | 嬴任好 | 前659年-前621年(39年) | |
16 | 秦康公 | 嬴罃 | 前620年-前609年(12年) | |
17 | 秦共公 | 嬴稻/嬴貑 | 前608年-前605年(4年) | |
18 | 秦桓公 | 嬴荣 | 前604年-前577年(28年) | |
19 | 秦景公 | 嬴石 | 前576年-前537年(40年) | 栎之战 迁延之役 |
20 | 秦哀公(秦毕公/秦㻫公) | 嬴籍 | 前536年-前501年(36年) | |
21 | 秦夷公 | 嬴扩 | 未即位 | |
22 | 秦惠公 | 嬴宁 | 前500年-前492年(9年) | |
23 | 秦悼公 | 嬴盘 | 前491年-前477年(15年) | |
24 | 秦厉共公(秦剌龚公/秦利龚公) | 嬴刺 | 前476年-前443年(34年) | |
25 | 秦躁公(秦趮公) | 嬴欣 | 前442年-前429年(14年) | |
26 | 秦怀公 | 嬴封 | 前428年-前425年(4年) | |
27 | 秦灵公(秦肃灵公) | 嬴肃 | 前424年-前415年(10年) | |
28 | 秦简公 | 嬴悼子 | 前414年-前400年(15年) | |
29 | 秦惠公 | 嬴仁 | 前399年-前387年(13年) | |
30 | 秦出公(秦少主) | 嬴昌 | 前386年-前385年(2年) | 母亲主持朝政,重用宦官外戚 |
31 | 秦献公/秦元献公 | 嬴师隰/嬴连 | 前384年-前362年(23年) | 废止人殉制度 |
32 | 秦孝公 | 嬴渠梁 | 前361年-前338年(24年) | 启用商鞅变法,迁都咸阳,建立县制行政 |
33 | 秦惠文王(秦惠王) | 嬴驷 | 前337年-前311年(27年) | 改公称王,成为秦国第一王 |
34 | 秦武王(秦悼武王/秦武烈王) | 嬴荡 | 前310年-前307年(4年) | |
35 | 秦昭襄王(秦昭王) | 嬴则/嬴稷 | 前306年-前251年(56年) | 长平破赵,灭亡东周,奠基统一 |
36 | 秦孝文王 | 嬴柱 | 前250年(3天) | |
37 | 秦庄襄王(秦庄王) | 嬴异人/嬴子楚(嬴楚) | 前249年-前247年(3年) | |
38 | 秦王政(秦始皇) | 嬴政 | 前246年-前221年(25年) | 统一六国 建立皇帝制度 修筑万里长城 |
39 | 秦二世(胡亥) | 嬴胡亥 | 前210年―前207年(3年) | |
40 | 秦三世(子婴) | 嬴子婴 | 前207年―前207年(46天) | 诛杀赵高 |
4.2、秦的建国与发展
西周末年,秦人的祖先仍旧过着游牧生活,养马依然是他们的特长。此时,他们居住在“犬丘”(今甘肃天水地区)。其首领非子善于养马,被周孝王招至汧渭之间,专门负责给王室养马。后来,周孝王封秦为“附庸”,并使其“邑之秦”,这是秦得名的由来。
秦的建国,得益于犬戎攻周。公元前 770年,犬戎杀死周幽王,秦襄公率兵救周,有功。平王东迁,襄公又派兵护送。平王封襄公为诸侯,赐以岐西之地。秦始建国。
5、汉朝
汉朝(前202年-220年(405年))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,分为西汉、东汉时期
5.1.1、西汉年表
序号 | 别名 | 姓名 | 在位时间 | 主要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汉高祖 | 刘邦 | 前202-前195(8年) | 建立汉朝 |
2 | 汉惠帝 | 刘盈 | 前195-前188(8年) | 萧规曹随 |
3 | 前少帝 | 刘恭 | 前188-前184(5年) | 吕雉称制 |
4 | 后少帝 | 刘弘 | 前184-前180(5年) | |
5 | 汉文帝 | 刘恒 | 前180-前157(24年) | 文景之治 无为而治 |
6 | 汉景帝 | 刘启 | 前157-前141(17年) | 儿子中山靖王17代玄孙是刘备 |
7 | 汉武帝 | 刘彻 | 前141-前87(45年) | 推恩令,通西域 |
8 | 汉昭帝 | 刘弗陵 | 前87-前74(14年) | 昭宣中兴 |
9 | 汉废帝 | 刘贺 | 前74年7月-8月 | |
10 | 汉宣帝 | 刘询 | 前74-前48(27年) | 昭宣中兴 |
11 | 汉元帝 | 刘奭(shi) | 前48-前33(16年) | 平灭北匈奴 |
12 | 汉成帝 | 刘骜 | 前33-前7(27年) | |
13 | 汉哀帝 | 刘欣 | 前7-前1(7年) | |
14 | 汉平帝 | 刘衎 | 前1-6年(1年) | 王莽摄政(王政君侄子) 9岁被毒死 |
15 | 孺子婴 | 刘婴 | 6年-8年(未称帝) | 21岁被杀 |
5.1.2、东汉年表
序号 | 别名 | 姓名 | 在位时间 | 主要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光武帝 | 刘秀 | 25年-57年(33年) | 光武中兴 |
2 | 汉明帝 | 刘庄 | 57年-75年(19年) | 明章之治 |
3 | 汉章帝 | 刘炟(da) | 75年-88年(14年) | |
4 | 汉殇帝 | 刘隆 | 106年 | 邓绥称制 |
5 | 汉安帝 | 刘祜 | 106年-125年(20年) | |
6 | 少帝 | 刘懿 | 125年 | 阎皇后称制 |
7 | 汉顺帝 | 刘保 | 125年-144年(20年) | |
8 | 汉冲帝 | 刘炳 | 144年-145年(2年) | 梁妠称制 |
9 | 汉质帝 | 刘缵 | 145年-146年(2年) | 9岁被毒死 |
10 | 汉桓帝 | 刘志 | 146年-168年(23年) | 夺回皇权 |
11 | 汉灵帝 | 刘宏 | 168年-189年(22年) | 卖官鬻爵 十常侍作乱 |
12 | 汉少帝 | 刘辩 | 189年 | 被董卓罢黜 15(18)岁自杀 |
13 | 汉献帝 | 刘协 | 189年-220年(32年) | 曹操摄政 |
5.1.3、三国相关人物表
5.1.3.1、朝廷(东汉)& 群雄
序号 | 人物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
1 | 刘志(汉桓帝) | 外戚专权 |
2 | 刘宏(汉灵帝) | 黄巾起义 |
3 | 窦妙(窦太后) | 刘志之母 |
4 | 董太后(永乐太后) | 刘宏之母 |
5 | 十常侍 | 张让、赵忠、封谞、段珪、曹节、侯览、蹇硕(大将军)、程旷、夏恽、郭胜 |
6 | 何皇后 | 刘辩之母,汉灵帝刘宏第二任皇后 |
7 | 王荣(王美人) | 刘协之母,汉灵帝刘宏妃子,被何皇后毒杀 |
8 | 何进 | 何皇后哥哥,刘辩舅舅 |
9 | 刘辩(汉少帝) | 被董卓废掉,毒杀 |
10 | 刘协 (汉献帝) | 陈留王 |
11 | 刘恢 | 代郡太守,刘备鞭都邮后投奔他,他保护刘备不被追查,并推荐他给刘虞 |
12 | 张角 | “天公将军”,创立太平道,提出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”的口号以号召徒众,史称“黄巾军” |
13 | 张宝 | “地公将军”,张角之弟,后来被皇甫嵩、郭典击败,被杀 |
14 | 张梁 | “人公将军”,张宝之弟,遭到遭皇甫嵩击败,被杀 |
15 | 董太后(永乐太后) | 刘宏之母 |
16 | 十常侍 | 张让、赵忠、封谞、段珪、曹节、侯览、蹇硕(大将军)、程旷、夏恽、郭胜 |
17 | 卢植 | 刘备老师,东汉名臣,参与平叛黄巾起义 |
18 | 袁绍 | (1)四世三公,早年任中军校尉,曾指挥诛杀宦官,建议何进引董卓 (2)争夺天下的野心与曹操产生冲突,最终在赤壁之战中被曹操击败 |
19 | 袁术 | (1)袁绍的弟弟。(2)与袁绍、曹操等同时起兵,共讨董卓。其后因与袁绍对立,被袁绍、曹操击败,率余众奔九江,割据扬州 (3)奢侈荒淫,横征暴敛,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,民多饥死 |
20 | 董卓 | 西凉刺史 |
21 | 李儒 | 董卓谋士 毒死刘辩 |
22 | 丁原 | 字建阳,并州刺史 |
23 | 吕布 | 诛杀董卓 |
24 | 樊稠 | (1)原为董卓部将,董卓死后,伙同李傕、郭汜、张济等人合众十余万反扑长安,败吕布、杀王允,把持朝政 。后因内斗被李傕外甥胡封在会议上刺死 (2)大败马腾、韩遂 |
25 | 李肃 | 董卓手下虎贲中郎将,主动请命以赤兔马说服吕布杀丁原来降 |
26 | 王允 | 设计诛杀董卓。后欲解散董卓的凉州兵旧部,使其人人自危,董卓部将李傕、郭汜乃合谋为乱,攻进长安,王允被杀 |
27 | 公孙瓒 | 军阀,汉末群雄之一,卢植学生 |
28 | 华雄 | 董卓帐下武将 |
29 | 颜良 | 袁绍部将 白马之围 |
30 | 文丑 | 袁绍部将 |
31 | 蔡邕 | 东汉时期名臣,蔡文姬之父,被董卓重用,董卓死后被王允杀 |
32 | 陶谦 | 徐州太守 |
33 | 刘表 | 雄踞荆州,杀孙坚 |
34 | 曹豹 | 东汉末年徐州牧陶谦部将,吕布的老丈人 |
35 | 张绣 | 称雄宛城、在官渡之战力战有功,封邑最多 |
36 | 潘凤 | 称雄宛城、在官渡之战力战有功,封邑最多冀州牧韩馥帐下的大将。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,他奉韩馥、袁绍之命前往汜水关前挑战董卓部下大将华雄,结果不多时就被斩 |
37 | 孔融 | 孔子的第二十世孙 (208年)因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孔融让梨 |
38 | 沮授 | 东汉末年袁绍的监军 多次提出策略不被采纳 |
39 | 逢纪 | 袁绍谋士 辅佐袁绍平定河北 |
40 | 田丰 | 袁绍谋士 助袁绍灭公孙瓒 |
41 | 于吉 | 琅琊人 ,东汉末年道士,后为孙策所杀,代表作有《太平经》 |
42 | 蔡瑁 | 协助刘表平定荆州 刘表后妻蔡夫人弟弟 |
43 | 司马徽 | 东汉末年隐士,精通奇门、经学。有“水镜先生”之称 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、庞统等人 |
44 | 马腾 | 东汉末年军事将领,军阀之一,马超,马铁之父 |
45 | 孟获 | 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首领,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,被诸葛亮率领大军擒拿后被赦免,遂降服,此后不再叛乱,后孟获随诸葛亮回到成都,担任御史中丞 |
5.1.3.2、魏
序号 | 人物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
1 | 曹操 | (1)太尉曹嵩之子 (2)献七星宝刀 |
2 | 乐进 | 斩淳于琼;斩严敬;每战先登;击退关羽;降伏蛮夷 |
3 | 李典 | 曾在博望坡之战识破刘备的伪遁之计,救下了夏侯惇、于禁。又参与了逍遥津之战 |
4 | 曹仁 | 破袁术、攻陶谦、擒吕布、败刘备,参加官渡之战 |
5 | 夏侯惇 | 夏侯渊之族兄,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 |
6 | 夏侯渊 | 夏侯惇族弟, 官渡督粮、平定凉州, 被黄忠斩杀 |
7 | 曹洪 | (1)曹操从弟 (2) 早年随曹操起兵讨伐董卓。荥阳兵败,舍命献马,救驾于危难 |
8 | 贾诩 | 原为董卓部将,董卓死后,献计李傕、郭汜反攻长安,李傕等人失败后,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。官渡之战前,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 |
9 | 荀彧 | 早年被称为“王佐之才” 为曹操规划军事战略方针,堪称其统一北方的首席谋 |
10 | 荀攸 | 是荀彧的堂侄,曹操的重要谋士 |
11 | 程昱 | 本名程立,因梦中在泰山捧日,更名程昱 |
12 | 郭嘉 | 经荀彧推荐,任曹军祭酒 |
13 | 刘晔 | 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 |
14 | 满宠 | 平定汝南;镇守魏国南线;击退孙权;烧贼攻具,射杀孙泰 |
15 | 典韦 | 濮阳之战击退吕布、宛城死战阻张绣 |
16 | 于禁 | 讨伐黄巾余党、于张绣叛乱中坚守营垒,杀夏侯惇的青州军 |
17 | 许诸 | 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,累迁武卫中郎将,赐号“虎侯” |
18 | 贾诩 | 曹魏开国功臣,原为董卓部将,董卓死后,献计李傕、郭汜反攻长安,李傕等人失败后,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。官渡之战前,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 |
19 | 陈登 | 沛相陈珪之子,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 |
20 | 陈珪 | 陈登、陈应之父。官至沛相。助破袁术,策应曹操 |
21 | 车胄 | 曹操灭吕布占有徐州之地后,任命车胄为徐州刺史。被关羽斩杀,全家也被张飞杀害 |
22 | 曹昂 | 曹操长子。建安二年(197年)随曹操出征张绣,张绣降而复叛,曹昂为救曹操被杀 |
23 | 张辽 | 雁门马邑(今山西省朔州市)人。先后跟随丁原、何进、董卓、吕布,恪尽职守,历尽坎坷。吕布败亡后,张辽归属曹操 |
24 | 许攸 | 本为袁绍帐下谋士,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,许攸因此背袁投曹,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——乌巢的计策,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。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,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,终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|
25 | 曹丕 | 曹操长子 建立曹魏;大破羌胡,复通西域 |
26 | 司马懿 | 司马懿辅佐了魏国四代君主,见证了曹氏家族从兴盛走向衰亡,为稳定曹魏政权做出了贡献,也为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一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|
27 | 满宠 | 平定汝南;镇守魏国南线;击退孙权;烧贼攻具,射杀孙泰 |
28 | 曹真 | 曹操养子 大败羌胡联军 平定河西 大破吴国孙盛 击退蜀汉诸葛亮 |
29 | 曹睿 | 曹魏第二位皇帝。魏文帝曹丕长子 与曹操、曹丕并称魏氏“三祖” |
30 | 钟会 | 平诸葛诞之叛、与邓艾分兵灭蜀 |
31 | 张郃 | 江陵破吴,街亭败蜀 |
32 | 曹芳 | 曹魏第三位皇帝,疑为魏武帝曹操曾孙 |
33 | 曹爽 | 曹魏权臣,大司马曹真长子 |
34 | 司马师 | 曹魏权臣,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,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,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,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 |
35 | 司马昭 | 司马炎之父,专揽国政,攻灭蜀汉;奠定西晋基础 |
36 | 郭淮 | 魏国名将,雁门郡太守郭缊之子 被姜维杀 |
37 | 曹髦 | 曹丕之孙,东海王曹霖之子,曹魏第四位皇帝 不满司马昭掌权反抗被杀 |
38 | 邓艾 | 治理魏国西方,与姜维多次对峙;率兵偷渡阴平,攻灭蜀汉 |
39 | 曹奂 | 三国时期曹魏末代皇帝(第五位)。魏武帝曹操之孙 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,建立西晋 |
40 | 诸葛瞻 | 诸葛亮之子 与邓艾决战,兵败被杀,绵竹失守。后主刘禅出降,蜀汉灭亡 |
41 | 刘禅 | 小名阿斗。蜀汉末代皇帝,刘备之子,母为昭烈皇后甘氏 |
5.1.3.3、蜀
序号 | 人物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
1 | 刘备 | 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|
2 | 关羽 | 山西运城人 |
3 | 张飞 | 今河北保定涿州市人 |
4 | 糜竺 | 麋竺原为徐州富商,后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(官名)。陶谦病死后,奉其遗命迎接刘备 |
5 | 简雍 | 刘备帐下谋士 |
6 | 诸葛亮 | 蜀汉丞相,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、益州,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 五次北伐 |
7 | 赵云 | (1)与关羽、张飞并称“燕南三士” (2)先加入公孙瓒,后追随刘备 |
8 | 孙乾 |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幕僚 |
9 | 廖化 | 攻破游奕,击杀王赟 |
10 | 周仓 | 关羽身边的武将。在关羽镇守荆州对抗曹魏名将于禁与庞德的战斗中,于水中生擒庞德。最后周仓在关羽父子被斩之后自刎而死 |
11 | 廖化 | 攻破游奕,击杀王赟 |
12 | 徐庶 |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,后归曹操 |
13 | 庞统 | 刘备帐下重要谋士,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攻打益州刘璋时死于落凤坡 |
14 | 黄忠 |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,后归刘备,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 |
15 | 魏延 | 镇守汉中,大破费瑶和郭淮,子午谷奇谋 |
16 | 马超 | 马腾长子,马铁,马休兄长 辅助刘备建立蜀汉 |
17 | 张苞 | 张飞的长子。英年早逝,留有一子张遵 |
18 | 关兴 | 关羽次子,关平之弟 |
19 | 马良 | 马良兄弟五人,都有才华名气,乡里为他们编有谚语说:“马家五常,白眉最良。”马良眉中有白毛,故此人们这样称呼他 |
20 | 马谡 | 马良之弟,诸葛亮北伐时因作战失误失守街亭 |
21 | 姜维 | 洮西大破王经,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 |
22 | 邓芝 | 出使吴国,与之修好 讨平涪陵叛乱 |
23 | 王平 | 击退曹爽大举伐蜀 |
24 | 杨仪 | 辅佐诸葛亮、击杀魏延 |
25 | 蒋琬 | 继诸葛亮执政,安定众心 |
26 | 李严 | 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 参与制定《蜀科》 |
27 | 马岱 | 马超从弟,在诸葛亮病逝后受杨仪派遣斩杀了蜀将魏延 |
28 | 费祎 | 蜀汉四相之一 休养生息,增强蜀汉国力 |
5.1.3.4、吴
序号 | 人物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
1 | 孙坚 | (1)孙吴政权的奠基者 (2)洛阳城外击溃董卓 |
2 | 程普 | 从孙坚讨黄巾、破董卓;救孙策,定江东;参与赤壁之战、南郡之战 |
3 | 黄盖 | 在赤壁之战中诈降,献计火攻 |
4 | 孙策 | 孙坚长子,字伯符 |
5 | 孙权 | 孙坚次子,字仲谋 |
6 | 孙尚香 | 孙权之妹,曾为刘备之妻,民间戏剧称之为孙尚香 |
7 | 周瑜 | 辅平江东、开拓荆州、赤壁破曹、督灭黄祖、谏阻纳质、提出征伐益州战略 |
8 | 张昭 | 辅佐孙策、孙权安定江东,与孙邵、滕胤等撰定朝仪 |
9 | 张紘 | 东汉末年文学家、官员,和张昭一起合称“二张” |
10 | 大乔 | 东汉末年江东孙策的夫人,本姓“桥”,小说《三国演义》误作“乔”,因为同时还有一个妹妹嫁给周瑜,为了进行区分,姐姐习惯称作“大乔(桥)” |
11 | 鲁肃 | 孙权部将、战略家、外交家 |
12 | 甘宁 | 先投靠刘表,但未被重用,后归依孙权,孙权加以重用。曾随周瑜在乌林击败曹操在南郡攻打曹仁夺取夷陵 |
13 | 陆逊 | 与吕蒙共同击败关羽、夺取荆州 夷陵之战破刘备 石亭之战败曹休 |
14 | 吕蒙 | 攻皖城 取三郡 濡须之战 袭荆州 |
15 | 诸葛恪 | 大将军诸葛瑾长子,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 在东兴堤大胜魏军 |
16 | 丁奉 | 在东兴之战中大破魏军前屯 |
17 | 孙亮 | 孙吴第二位皇帝 计除权臣诸葛恪 后被孙琳废 |
18 | 孙峻 | 诛杀诸葛恪,专擅朝政 |
19 | 孙休 | 孙权第六子。中国三国时期孙吴国主 |
20 | 孙綝(chen) | 孙亮即位后由孙峻辅政。 太平元年(公元256年)孙峻去世,孙綝接替堂兄掌控朝局 被孙休、丁奉等定计诛杀 |
21 | 陆抗 | 西陵之战大破晋军;维护吴国稳定 |
5.1.4、三国势力图
- 初期势力图
- 三足鼎立势力图
6、魏晋南北朝时期
6.1、魏晋南北朝时期概览
魏晋南北朝(220—589年,370年),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,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,主要分为三国(曹魏、蜀汉、东吴)、西晋、东晋和南北朝时期,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,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。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、佛教的输入、道教的勃兴。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,以及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
7、隋朝
7.1、隋朝年表
隋朝(581年~619年,38年)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,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。定都大兴(西安)
序号 | 谥号 | 姓名 | 在位时间 | 相关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隋文帝 | 杨坚 | 581年-604年(24年) | 三省六部制 开创科举 罢黜杨勇,立杨广 |
2 | 隋炀帝/隋明帝 | 杨广 | 604年-618年(15年) | 迁都洛阳 穷奢极欲 隋朝大运河 江都兵变 |
3 | 隋恭帝 | 杨侑 | 617年-618年(177天) | 被李渊拥立为帝,后被幽禁 |
4 | 隋秦王 | 杨浩 | 618年(半年) | 被宇文化及拥立为帝,后被毒杀 |
5 | 皇泰主 | 杨侗(dong) | 618年-619年(1年) | 被王世充拥立为帝,后被杀害 |
8、唐朝
8.1、唐朝年表
唐王李渊于618年逼隋恭帝禅位,推翻隋朝,改国号为“唐”(尊称“大唐”),建立了唐朝(618年-907年,289年)
序号 | 别名 | 姓名 | 在位时间 | 主要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唐高祖 | 李渊 | 618-626(9年) | 晋阳起兵,建立唐朝 |
2 | 唐太宗 | 李世民 | 627-649(23年) | 玄武门之变,贞观之治 |
3 | 唐高宗 | 李治 | 650-683(24年) | |
4 | 唐中宗 | 李显 | 684 | 被废 |
5 | 唐睿宗 | 李旦 | 684-690(6年) | 被废 |
6 | 武则天 | 武曌(zhao) | 690-705(16年) | 武周开国君主(不属于唐) |
7 | 唐中宗 | 李显 | 705-710(5年) | 神龙政变 被韦皇后毒死 |
8 | 唐少帝 | 李重茂 | 710 | |
9 | 唐睿宗 | 李旦 | 710-712(2年) | 二次让位 |
10 | 唐玄宗 | 李隆基 | 712-756(44年) | 唐隆政变 唐明皇 安史之乱 开元之治 |
11 | 唐肃宗 | 李亨 | 756-762(5年) | |
12 | 唐代宗 | 李豫 | 762-779(17年) | |
13 | 唐德宗 | 李适 | 779-805(26年) | |
14 | 唐顺宗 | 李诵 | 805(8月) | |
15 | 唐宪宗 | 李纯 | 806-820(15年) | 元和中兴 |
16 | 唐穆宗 | 李恒 | 821-824(4年) | |
17 | 唐敬宗 | 李湛 | 824-826(2年) | |
18 | 唐文宗 | 李昂 | 826-840(14年) | |
19 | 唐武宗 | 李炎 | 840-846(6年) | |
20 | 唐宣宗 | 李忱(chen) | 846-859(13年) | |
21 | 唐懿宗 | 李漼(cui) | 859-873(14年) | |
22 | 唐僖宗 | 李儇(xuan) | 873-888(15年) | 黄巢起义 |
23 | 唐昭宗 | 李晔 | 888-904(16年) | |
24 | 唐哀帝 | 李柷(chu) | 904-907(3年) |
9、五代十国
10、宋朝
10.1、宋朝年表
宋朝(960年-1279年,319年)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中原王朝,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,共历十八帝
序号 | 别名 | 姓名 | 在位时间 | 主要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宋太祖 | 赵匡胤 | 960-976(16年) | 改革官帽 两次杯酒释兵权 |
2 | 宋太宗 | 赵炅 | 976-997(21年) | 赵匡胤之弟 雪中送炭 |
3 | 宋真宗 | 赵恒 | 997-1022(15年) | 赵炅三子,澶渊之盟 |
4 | 宋仁宗 | 赵祯 | 1022-1063(41年) | 赵恒六子, 发行交子 狸猫换太子 |
5 | 宋英宗 | 赵曙 | 1063-1067(4年) | 赵祯堂兄赵允让第十三子 《资治通鉴》 |
6 | 宋神宗 | 赵顼 | 1067-1085(18年) | 赵曙长子,重用王安石变法 |
7 | 宋哲宗 | 赵煦 | 1085-1100(15年) | 赵顼六子 |
8 | 宋徽宗 | 赵佶 | 1100-1126(26年) | 赵顼十一子,书法绘画大师(瘦金体) 宋江起义 方腊起义 靖康之变 |
9 | 宋钦宗 | 赵桓 | 1126-1127(1年) | 赵佶长子,赵构异母兄弟 。1127年发生”靖康之变” 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,掳走徽、钦二帝,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|
10 | 宋高宗 | 赵构 | 1127-1162(35年) | 赵佶九子,南宋开国皇帝 ,重用秦桧 |
11 | 宋孝宗 | 赵昚(shen) | 1162-1189(27年) | 赵构养子 平反岳飞 隆兴和议 被认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|
12 | 宋光宗 | 赵惇 | 1189-1194(5年) | 绍熙内禅 |
13 | 宋宁宗 | 赵扩 | 1194 -1224(30年) | 赵惇次子 |
14 | 宋理宗 | 赵昀(yun) | 1224-1264(40年) | 赵扩远方堂侄 ,联蒙灭金 |
15 | 宋度宗 | 赵禥(qi) | 1264-1274(10年) | 赵昀之侄,智力低于常人 |
16 | 宋恭宗 | 赵㬎(xian) | 1274-1276(2年) | 赵禥次子 ,退位降元 |
17 | 宋端宗 | 赵昰(shi) | 1276-1278(2年) | 赵禥庶长子,九岁去世 |
18 | 宋卫王 | 赵昺(昺) | 1278-1279(1年) | 赵禥三子,崖山海战,投海殉国 |
11、元朝
11.1、元朝年表
元朝(1271年—1368年,98年),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。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;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,1279年灭南宋。 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,传五世十一帝
序号 | 姓名 | 庙号 | 统治时间 | 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孛儿只斤·铁木真 | 元太祖 | 1206-1227年(21年) | 大蒙古可汗,建立大蒙古国 |
2 | 孛儿只斤·窝阔台 | 元太宗 | 1229-1241年(12年) | 蒙古帝国大汗,奠定元朝基础 |
3 | 孛儿只斤·贵由 | 元定宗 | 1246-1248年(2年) | 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,西征欧洲 |
4 | 孛儿只斤·蒙哥 | 元宪宗 | 1251-1259年(8年) | 大蒙古国可汗,招降吐蕃 |
1 | 孛儿只斤·忽必烈 | 元世祖 | 1260-1294年 (34年) | 元朝开国皇帝,首创行省制度 |
2 | 孛儿只斤·铁穆耳 | 元成宗 | 1294-1307年(13年) | 击败西北叛王 |
3 | 孛儿只斤·海山 | 元武宗 | 1307-1311年(4年) | 设尚书省 |
4 | 孛儿只斤·爱育黎拔力八达 | 元仁宗 | 1311-1320年(9年) | 实行科举制度 |
5 | 孛儿只斤·硕德八剌 | 元英宗 | 1320-1323年(3年) | |
6 | 孛儿只斤·也孙铁木儿 | - | 1323-1328年(5年) | 史称泰定帝 |
7 | 孛儿只斤·阿速吉八 | - | 1328年(27天) | 史称天顺帝 |
8 | 孛儿只斤·图帖睦尔 | 元文宗 | 1329-1332年(3年) | |
9 | 孛儿只斤·和世㻋 | 元明宗 | 1329年(184天) | |
10 | 孛儿只斤·懿璘质班 | 元宁宗 | 1332年(52天) | |
11 | 孛儿只斤·懽帖睦尔 | 元惠宗 | 1333-1370年(37年) | 实施“至正新政”改革 |
12、明朝
12.1、明朝年表
明朝(1368年―1644年,276年)明太祖朱元璋所建。初期建都南京,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。传十六帝
序号 | 别名 | 姓名 | 年号 | 在位时间 | 主要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明太祖 | 朱元璋 | 洪武 | 1368-1398(20年) | 洪武之治 |
2 | 明惠宗 | 朱允炆 | 建文 | 1398-1402(4年) | |
3 | 明成祖 | 朱棣 | 永乐 | 1402-1424(22年) | 永乐盛世 |
4 | 明仁宗 | 朱高炽 | 洪熙 | 1424-1425(1年) | 仁宣之治 |
5 | 明宣宗 | 朱瞻基 | 宣德 | 1425-1435(10年) | |
6 | 明英宗 | 朱祁镇 | 正统 天顺 | 1435-1449 1457-1464 | 夺门之变 |
7 | 明代宗 | 朱祁钰 | 景泰 | 1449-1457(8年) | |
8 | 明宪宗 | 朱见深 | 成化 | 1464-1487(23年) | |
9 | 明孝宗 | 朱祐樘 | 弘治 | 1487-1505(18年) | 弘治中兴 |
10 | 明武宗 | 朱厚照 | 正德 | 1505-1521(16年) | |
11 | 明世宗 | 朱厚熜 | 嘉靖 | 1521-1566(45年) | |
12 | 明穆宗 | 朱载坖 | 隆庆 | 1566-1572(6年) | |
13 | 明神宗 | 朱翊(yi)钧 | 万历 | 1572-1620(48年) | 万历中兴 |
14 | 明光宗 | 朱常洛 | 泰昌 | 1620 | |
15 | 明熹宗 | 朱由校 | 天启 | 1620-1627(7年) | |
16 | 明思宗 | 朱由检 | 崇祯 | 1627-1644(17年) | |
南明时期(1644-1662,18年) | |||||
1 | 明安宗 | 朱由崧 | 弘光 | 1644-1645(1年) | |
2 | 明绍宗 | 朱聿键 | 隆武 | 1645-1646(1年) | |
3 | 朱聿鐭 | 绍武 | 1646年的1个月 | ||
4 | 明昭宗 | 朱聿键 | 永历 | 1646-1662(16年) |
13、清朝
13.1、清朝年表
清朝(1616年—1912年,296年),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共传十二帝,初称后金。从努尔哈赤建国起,总计296年。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,国祚276年
序号 | 姓名 | 年号 | 在位时间 | 主要事件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努尔哈赤 | 天命 | 1616-1626(10年) | 统一女真 建立后金 反抗明朝 萨尔浒之战 |
2 | 皇太极 | 天聪 崇德 | 1626-1643(17年) | 征服朝鲜和蒙古 松锦大捷 改国号大清和族名满洲 |
3 | 福临 | 顺治 | 1643-1661(18年) | 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祯自缢而死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大清迁都北京 |
4 | 玄烨 | 康熙 | 1661-1722(61年) | 囚禁鳌拜 削三番 收复台湾 签订《尼布楚条约》 |
5 | 胤禛 | 雍正 | 1722-1735(13年) | 设军机处 |
6 | 弘历 | 乾隆 | 1736-1796(60年) | 编纂《四库全书》 大兴文字狱 实行闭关锁国 |
7 | 永琰 | 嘉庆 | 1796-1820(24年) | 诛杀和珅 白莲教天理教起义 |
8 | 旻宁 | 道光 | 1820-1850(30年) | 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《南京条约》,割香港给英国 |
9 | 奕訢 | 咸丰 | 1850-1861(11年) | 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圆明园被毁 《天津条约》《北京条约》 洋务运动 |
10 | 载淳 | 同治 | 1861-1874(13年) | 辛酉政变 慈溪垂帘听政 镇压太平天国 同治中兴 |
11 | 载湉 | 光绪 | 1874-1908(34年) |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义和团 八国联军 《马关条约》《辛丑条约》 慈溪仍掌政 |
12 | 溥仪 | 宣统 | 1908-1911(3年) | 辛亥革命 |